扬州市烹饪餐饮行业协会
Yangzhou Cuisine and Cater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Yangzhou Cuisine and Cater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咨询热线 :
15952798730 / 0514-87232602大年初一吃汤圆 节庆饮食习俗。扬州人有到茶馆吃早茶的习惯,但初一早上例外,人们一般都不外出,要在家中和全家人一起,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汤圆的做法多种多样,有一种汤圆叫“四喜汤圆”,用四种馅心做成,有蔬菜、豆沙、芝麻糖和肉糜。味道固然不错,但人们更看重汤圆的名称,因为这种“四喜汤圆”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合家团圆”。
吉祥如意蛋 吉祥如意蛋是鸡蛋煮熟,蛋壳上画人物山水,或者写些字,“吉祥如意”、“年年如意”等。是旧时大年初一早餐习俗。扬州评话《皮五辣子》第二十七章中记叙,旧日过年的时候,到处有卖吉祥如意蛋的,家家户户都要买。买家来,代当家人发吉利。一家之主,脸朝天躺在床上,女人用吉祥如意蛋放在男人的心门口,说些吉祥如意啊!发财称心呀!万事如意呀!……之类的顺遂话,然后叫男人把蛋吃下去,就年年如意了。此俗今已不存。
人胜节 旧俗初七被定为人日,有将年前剩下的灶饭用油煎了吃之俗,据说可不生眼疾。又称“人胜节”。人们挑取七种菜作羹,宴会亲朋,登高游乐。
上灯圆子落灯面 节庆饮食习俗。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灯节”,扬州有“上灯圆子落灯面”饮食习俗。正月十三晚上上灯,上灯时要吃汤圆,正月十八晚上是落灯,落灯时要吃面条。吃汤圆象征“圆圆满满”,吃面条象征“顺顺畅畅”。 现今,扬州人把实心的糯米圆子叫“元宵”,把有馅心的糯米圆子叫“汤圆”。旧时,有馅心的也叫“元宵”,《真州竹枝词引》云:“元宵者,搓糯米粉,包桂花卤于中而为团,所以象月圆也。”因为“象月圆也”,扬州人便把“元宵”叫成“汤圆”,吃汤圆“圆圆满满”的含义也由此而来。
请春卮 节庆饮宴习俗。“请春卮”又叫“请春卮酒”、“请年节酒”。扬州乡村,人们在正月初二便开始了亲朋好友和亲戚邻居之间的互请,你请我,我再回请你,一直要互请到正月十八,谓之“请春卮”、“请年节酒”。 《邗江三百吟》卷五有“请春卮酒”一诗,诗云:“春风一到便繁华,忙整春盘异味夸。博得酡颜春色透,今年春兴在侬家。”《真州竹枝词引》中也有述:“绅士宴客,曰‘请春卮’;铺家宴客,曰‘做财神会’。”卮,古代的一种盛酒器。
咬春 岁时习俗。扬州人立春之日习惯尝一尝新鲜的生萝卜,谓之“咬春”。明末清初文学家费密的《梦香词》云:“扬州好,记取应年时,伏火醇醪红似蜜,咬春萝卜紫于梨。端是费相思”。“咬春”的萝卜多为紫萝卜。旧时,扬州人更多的是喜欢东乡产的“女儿红”萝卜,这种萝卜比大姆指稍大些,红艳艳的,连着青翠的萝卜缨,扎成一束束的,水灵,脆嫩。扬州人之所以喜欢吃这种萝卜,还有另外一层原因,是因为这种萝卜来自东乡,有“紫气东来”之兆。
踏青挑荠 时节生活习俗。扬州谣谚:“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是说荠菜花像牡丹花一样美丽好看。旧时,有妇女特别喜爱把荠菜花插在发际,作为一种时新的头饰。扬州人在初春时节挑挖荠菜,不单纯是为了花儿好看,这荠菜还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荠菜的嫩株可以食用,用荠菜做的春卷、春饼等都是应时美食。荠菜是田地里野生的,多生于田埂、河岸、墙角、路旁。州郊外的野地里几乎到处都有。春天到了,荠菜开出小小的白花,在野地里十分醒目。新春时节扬州人又有郊野踏青的习俗,踏青时,许多妇女儿童一边观赏新春风光,一边挑挖荠菜,既赏心悦目,又可得实惠。农家当然也要挑挖荠菜,他们除了自己尝鲜,更多的是挑上街去售卖。同时上街售卖的还有马兰头、枸杞芽和香椿芽等,这些都是早春时节扬州人喜食的野菜。
三月三 此日多在上旬巳日,故古称“上巳节”。天气多晴朗,春光宜人。清代扬州有三月三“虹桥修禊”之举。诸文友傍曲水畅饮流觞,乘画舫吟唱诗词。市民亦多于是日前后春游踏青。有到水边祈祷、洗濯,以汰去晦气之俗。妇女于踏青时挑荠菜,或用以簪头,或用作食物馅心,味极鲜美。
清明节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是祭扫祖坟、悼念祖先的节日,俗称“上坟”。里下河地区传说吃螺蛳肉、炒马兰头可明目。上坟时,置供品、烧香烛于坟前,由死者晚辈或平辈的男性烧纸钱、锡箔,男女性均叩头祭奠。新中国建立后,民间祭扫祖坟习俗尚存,但封建迷信色彩和清明节饮食习俗已淡化,上坟以献上鲜花一束为时尚。各机关、学校、企业均于清明节前后组织祭扫革命烈士墓、参观烈士纪念堂等集体活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船村印子食品 扬州杭集船村民众自明代开始就有采摘田埂上的野青蒿与糯米面糅合为主原料做成清明专用食品“印子”祭祀祖先的传统。每逢清明时节,村民在田埂上采摘刚冒嫩芽的青蒿头,将其洗净煮熟后,以青蒿头连同煮青蒿头的水再与糯米粉揉合成绿色的面团,分别包上各种馅心,用专用的雕花木模倒合定型成糕状的食品,再用剪成方形的竹笋套,托住糕状食品放在蒸笼上蒸,此食品即为“印子”。 “船村印子”含有独特的民俗意味,与“元宵、粽子、月饼、重阳糕”并列为五大民俗节日专用食品,素有类似“过了午时不卖雄黄”的时令约定。船村印子原材料紧扣清明祭祀主题、两种材料的糅合技艺、成品的使用时序等均有约定俗成的仪规。
端午粽子 节庆饮食习俗。粽子是端午时节的食品,最初是端午节时在龙舟上抛撒到江河里的祭品。端午节前后,扬州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包粽子的方法很多,依据各人的口味,喜荤食的可以掺进咸肉、鲜肉等,用虾子酱油拌和。喜素食的可以掺进红豆、蚕豆、蜜枣等,食时还可以蘸糖。外形也是多种多样,都是用竹箬,但能包裹出斧头形、小脚形、圆筒形、三角形,讲究包得紧、裹得实,越是紧实滋味越佳。《邗江三百吟》卷九中介绍了火腿粽子的包裹方法:“粽用糯米外加青箬包裹,北省以果栗和米煮熟,冷食之。扬州则以火腿切碎和米裹之,一经煮化,沈浸秾郁矣。”
端午十二红 节庆饮食习俗。端午节这一天,扬州人家的午饭桌上,会端上叫做“十二红”的菜肴,所谓“十二红”是用酱油烧红、拌红或是自然红的菜肴,有四碗八碟之说,四碗者:红烧黄鱼、红烧牛肉、红烧蹄膀、红烧鸡块。八碟者,四冷四热。四冷:咸蛋、香肠、莴笋、洋花萝卜。四热:炒苋菜、炒河虾、炒大粉、炒鳝丝。这里仅是列举,生活中并无定式,惟有粗细之分。郑燮《忆江南·端阳节》:“端阳节,点缀十红佳。罗卜枇杷咸鸭蛋,虾儿苋菜石榴花。火腿说金华。”文人笔下的十二红,别有一番情趣。
端午吃黄鱼 节庆饮食习俗。端午节这一天的午饭桌上,大多数扬州人家会有一碟“烧黄鱼”,甚至有“当裤子、买黄鱼”的民谚。《真州竹枝词》中有“买黄鱼”一首词,云:“归来低与细君言,新到黄鱼市口喧。只恐过时无处买,拼教当却阮郎裈。”当掉身上的裤子去买黄鱼,仅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也说明烧黄鱼的确是一道美味的时令菜肴,深受扬州人的喜爱。清代黄鼎铭《望江南百调》亦云:“扬州好,端午乐何如。到处艾绒悬绣虎,大家蒜瓣煮黄鱼。跳判闹通衢。”跳判:扬州社火杂戏中有一项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又称“跳钟馗”“跳判官”。
立夏饭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扬州人非常重视立夏这个节气,有许多习俗。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的病状,小孩尤易疰夏。这一天中午,人们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拌和白米煮成“五色饭”,俗称吃“立夏饭”,以为可以防止“疰夏”。仪征人还有吃“立夏糕”的做法,清代厉惕斋《真州竹枝词引》云:“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拌蔗糖为糕,问遗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吃过“立夏饭”,又有“称人”的习俗。徐谦芳《扬州风土记略》云:“立夏日称身重以试肥瘠,或云免疾。”还有“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一说。旧时,有母亲择此日为女孩穿耳洞,穿时,让女孩张口吃蛋,在小孩咬蛋的瞬间一针刺耳,日后穿耳环的耳洞即告穿成。扬州人还有“立夏尝鲜”一俗,厉惕斋《真州竹枝词·立夏》云:“鮰鱼才过又鲥鱼,芍药花开四月初。笋白樱红蚕豆绿,者般风味乐何如。”
六月六 相传为“天贶节”、“晒书节”。扬州有吃饺子之俗。文人皆将所藏书、字、画摊开曝晒,以防霉蛀。又传是日为皇帝晒龙袍之日,故百姓应从次日起晒衣,称为“晒福(伏)”。故民谚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之说。
七夕 七月初七,也称“乞巧节”。传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之日。七夕是日,妇女于庭前供奉巧果,对天焚香,并比赛穿针引线的成功率以乞智巧。
中元节 古称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盂兰盆节”,俗称“七月半”。中午,各家提前供食、焚纸钱,祭祀祖先,有“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之说。
扬式月饼 节庆饮食习俗。月饼是扬州人中秋时节的节礼,走亲访友总要携上几盒。月饼多为茶食店生产制作,扬州传统的月饼又叫“扬式月饼”,有椒盐、五仁、火腿、豆沙、上素等品种。其特点是外皮酥脆,内馅绵软,甜香油润。如今扬州的月饼品种更多,除苏式月饼外,还有广式月饼、京式月饼等。清人臧谷在《续扬州竹枝词》中云:“几家月饼最驰名,盼到中秋卖不清。火腿香酥干菜美,每斤价目注分明。”就是指这种茶食店生产的扬式月饼。
宫饼 节庆饮食习俗。又叫“团圆饼”。每到中秋,扬州百姓另有自家包糖饼、萝卜丝饼和烂面烧饼的习俗。其中必有一块特大的,叫做“宫饼”,又叫“团圆饼”。这块饼是在妇女拜月后全家分食的。扬州民众家中的糖饼和馅饼,很可能是古代“月饼”的一种遗制。宋代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代黄鼎铭《望江南百调》:“扬州好,暮景是中秋。大小塔灯星焰吐,团栾宫饼月痕留,歌吹竹西幽。” 都是指扬州百姓家的这种加糖加酥的小圆饼。
重阳糕 时节饮食习俗。重阳糕是扬州重阳节前后特有的时令食品。糕为米粉做成,蒸熟即食,微甜、松软、爽口,老人和孩童尤为喜欢。糕为正方形,小小巧巧的,上染红点。卖糕人把若干块小糕迭成一摞。最上面插着纸质小旗。小旗有红有绿,三角形,还戳有许多小孔。戳了孔,板硬的小纸便柔软多了,迎风还能飘动,这就是所谓的“重阳旗”。
萧美人糕 时节饮食习俗。重阳糕的一种,是仪征出产的一种重阳糕。《真州竹枝词引》中记叙:“九月九日重阳,俗尚糕。昔年萧美人糕,名重一时。后人犹有世其业者。”这里的“萧美人”是一位做重阳糕的店家。作者又云:“河西街蒸作店,小菊花糕,其遗制也。糕上插红绿纸旗,谓之重阳旗,像生店制小亭,有数(只)面捏小羊,臣(站)立其间,谓之重阳台。” “糕”谐音“高”,“小旗”和“小亭”意为野外登高。而数只“小羊”,则谐音“重阳”。
十月朝 十月初一,上古时期是元旦,后随历法变革更名为“十月朝”。市区、仪征、高宝兴地区皆吃豆制品。全市各地都有于此日酿造滋补药酒的习俗。
冬至节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俗称“大冬”。早晨合家吃汤圆,故民谣有“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之说。各家各户在中午以酒肴祭祖(俗称“烧大冬”)。宝应人祭祖多用素馔。另有于冬至节吃夏天所摘的番瓜(南瓜)之俗,以为可御风寒、治头风病。今此俗尚存。
腊八粥 岁时习俗。又叫“七宝五味粥”、“福寿粥”。民国年间徐谦芳《扬州风土记略》云:“腊月初旬,寺僧数十成群,衣黄衣,沿门托钵乞米,名曰乞腊八粥。”寺院里煮腊八粥的米豆,取之于十方施主。也有回赠,寺庙里会送上一张佛疏和一对小蜡烛。煮成腊八粥后,不仅仅是自己食用,更多的是施舍乡邻,谓之“福寿粥”。另外,扬州人也有自家煮腊八粥的习俗,也相互赠送,让亲友邻里品尝自家的风味。还有人把自家的腊八粥送进寺庙请僧尼品尝,谓之“清斋”。一碗并不珍贵的“腊八粥”,在扬州人的手中,成了有来有往的礼品。礼物虽轻,情谊尤重。
送灶 古人称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旧俗在是日晚间,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旧时还有“官(君)三民四”之说,即:官府和历代皇室后裔在腊月二十三日送灶,民籍则在腊月二十四日送灶。送灶时由男性长者主持祭祀仪式。在祭祀前,用买来的“灶疏”填上家长姓名、年龄、籍贯和家中人口。在灶台上供上“元宝灶饭花”(缀有白果、红枣的糯米饭上插有柏枝和纸扎小花)、米粉灶团、红豆、糕、麦芽糖(以求粘住灶神嘴巴,免其说坏话)、酒糟(以求灶神酒醉不醒,免其说坏话)。至大年三十夜,再接灶神回府。今市区及城镇人家已多无灶台,此俗也无以流传。惟各户多仍于是日吃糯米饭,适当增加一点佳肴;在农村,此俗也已淡化。
年蒸 时节饮食习俗。扬州人家在春节到来之前,要忙碌的事情很多,但都冠以“年”字。《真州竹枝词引》就指出了扬州人的这个特点,其中曰:“冬至前后所腌咸货,至时煮之,曰“煮年肴”。庖人请伙来帮忙,曰“帮年”。祀灶后开发年事,曰“年帐”。族戚寒素者,送以炭赀,曰“年敬”,往来馈遗者,曰“年礼”。……虽柴米,亦曰“年柴”、“年米”,莫不冠一“年”字,以寓傍节之意”。扬州的各种“年事”里,最重要的是“年蒸”。“年蒸”是蒸点心,以包子为主,节前蒸好,存放在家中,节日期间食用。
堆元宝 饮食习俗。有人家把腊月底年蒸好的包子、馒头和糕点,稍稍晾干,整整齐齐地像垒金字塔一样,放置在家中醒目的地方,等到过年时才吃。民众解释说,这叫“堆元宝”,象征着新岁新春,招财进宝。
除夕 腊月三十日,俗称“大年三十”、“三十晚上”。除夕日,各户要祭祀祖先,俗称“辞年”;备牲醴果茶敬奉诸神,俗称“谢神”;商家办谢神酒,以飨店内同仁;亦有店东辞退职工,延清解雇对象,上席就座,老板敬酒后打招呼:“本店小本经营,生意日蹙,难以为继,敬请另择高就”,酒罢,结清佣金,即可走人。日前各家各户已将该置办的年货,如:衣饰、糖果、茶食、烟酒、菜肴、鞭炮、香烛、水果等一应置齐;大人小孩均须在此日以前理发、洗澡,俗称“剪元宝头”、“洗元宝澡”;凡在外地的人,均须赶回家与亲人团圆;各家蒸好“年点心”(包子、馒头);炒好“十香菜”(用咸菜、百叶丝、黄豆、花生米、水芹菜、金针、木耳、胡萝卜丝、甜酱瓜丁、酱生姜丝炒成);做好“陈年饭”(用大碗装上饭,拍打圆饱,上插柏枝、果脯、白果、花生米和彩色的“陈饭旗”),供于家神柜上,以备初六食用。除夕晚上,燃炭火盆,烧松柏枝,接灶神、祀诸神、祭祖先。诸事忙毕全家团聚,喝“守岁酒”、吃“团圆饭”,菜肴中必有鲢鱼(寓意“年年有余”)、安豆头(即豌豆苗,寓意“平平安安”)、水芹菜(寓意“路路通”)。子时交岁,齐放爆竹、焰火,辞旧迎新。至夜深,长辈在睡熟的小孩枕边,放上“压胜果”(核桃、柿饼、桔子、苹果、花生、糖果等)。全家人围坐火炉前,边烤火,边守岁。顾一年的得失利弊,畅谈来年大吉大利。
路路通 饮食习俗。扬州人家过年的餐桌上,有几样素菜必不可少。其一是水芹菜,水芹的茎是管状的,预祝来年的生涯能“路路通”。其二是豌豆苗,豌豆,扬州又叫做安豆,炒上一碟安豆苗,取意“平平安安”、“安安稳稳”,谓之“平安菜”。其三是豆腐,有了豆腐,来年能够“徒富”。这些都是源于方言上的谐音和形象上的会意,经过老百姓的想象,便寄寓了美好的愿望。
十香菜 饮食习俗。徐谦芳《扬州风土记略》云:“用胡萝卜丝,杂以笋、菜、金针、瓜姜之属炒之,名‘十香菜’。”十香菜是家常小菜,新年里人们的荤菜吃得多,太油腻,这种杂合的素菜,倍感清香可口,故名“十香菜”。
安乐菜 饮食习俗。“安乐菜”的原料是马齿菜,又叫马齿苋。《扬州西山小志》云:“预于四五月间,取马齿菜腌贮,名:安乐菜,岁暮作馅制馒。”马齿菜是一年生的肉质草本,能以全草入药,主治痢疾。新年里菜肴杂陈,难免会有疏忽。扬州的家庭主妇用马齿菜作馅包包子,既是风味食品,又能确保家人安康,故谓“安乐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