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

15952798730 / 0514-87232602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栏目导航 > 茶酒
栏目快速导航

茶酒 扬州美食 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2023-07-27   浏览:1482次

扬州茶源远流长。房玄龄《晋书》、陆羽《茶经》即有东晋广陵鬻茶的记载。《茶经》七之事引用了南北朝神话小说《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傍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姥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

扬州出土的唐代茶具与唐法门寺茶具如出一辙。1975 年以来,在扬州西郊扫垢山唐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硬陶碾轮和碾槽,这些与陕西法门寺地宫内出土的唐代茶具极为相似。

扬州采茶风俗醇厚,宋扬州太守亲下茶园采茶。宋梅尧臣《依韵和刘原甫舍人扬州五题·时会堂二首》曰:“今年太守采茶来,骤雨千门禁火开……蜀昆冈上暖先春。烟牙才吐朱轮出,向此亲封御饼新”。

唐宋,扬州蜀岗茶成为贡品,崔致远、欧阳修、梅尧臣等诗文及《惟扬志》、嘉庆《扬州府志》等均有记载。

唐宋,扬州制茶登上了颠峰。《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9 年出版)在介绍“唐代名茶”时,“产于扬州江都”的“蜀冈茶”名列其中。唐,新罗学者崔致远(时在扬州)收到淮南节度使(时驻节扬州)高骈派人送给他的蜀冈新茶后,书《谢新茶状》,赞誉蜀冈茶 “伏以蜀冈养秀,隋苑腾芳,始兴采撷之功,方就精华之味。所宜烹绿乳于金鼎,泛于膏于玉瓯。若非静揖禅翁,即是闲邀羽客。岂期仙岘,猥及凡儒。不假梅林,自能愈渴。免求萱草,始得忘忧。”五代毛文锡《茶谱》中记述:“扬州禅智寺,隋之故宫,寺枕蜀冈,有茶园,其茶甘香,味如蒙顶(四川名茶)焉。” 宋韩琦《答袁陟节推游禅智寺》诗赞禅智寺茗茶:“乘兴诣茶圃,百步登平峦。摘焙试烹啜,甘挹零露溥”。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在蜀冈上建 “时会堂”作为制造贡茶之地;又建 “春贡亭”以记其事。并赋《时会堂二首》诗:“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  “忆昔尝修守臣职,先春自探两旗开。谁知白首来辞禁,得与金銮赐一杯”,并在“忆昔尝修”句后,自注:“余尝守扬州,岁贡新茶”。

梅尧臣《依韵和刘原甫舍人扬州五题·时会堂二首》序称:“岁贡蜀冈茶,似蒙顶茶,能除疾延年。”诗曰:“泊登冈顶看茶生”, “茗园葱茜与山笼”,描述了扬州制茶的情景。

《乾隆甘泉县志》曰:“宋时贡茶,皆出蜀冈,香甘如蒙顶。”

宋代,中国进入了气候变化史上的第三个寒冷期。自然条件的变化,使全国茶业产区的重心南移。明清时期,扬州的茶叶种植便逐步削弱,蜀冈茶的生产也为之衰退。但可贵的是,扬州制茶却另辟蹊径,一是依靠商贸交易繁华城市的优势,一举成为当时独步全国的名茶“建州大团”的主要销售区域。《中国茶经》注述:“唯广陵(今扬州)、山阳(今淮安)”;二是借助扬州花木业较为发达的优势,开始了以珠兰、茉莉花鲜花窨制花茶的生产,使扬州制茶出现了新的转机。

清代的方桂在《望江南十调题画舫录并序》中有“碧芗泉内煮龙团,到处可为欢”句,可见当时扬州饮茶之繁盛。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副名联:“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更是当时扬州饮茶的生动写照。

民国期间,扬州虽然在茶叶种植上趋于没落,但扬州市面上却出现了以景吉泰、刘仁和、裕泰恒、森泰曾为代表的“四大茶庄”。

新中国建立后,扬州的茶叶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57年,省、市二级政府投资,在蜀冈上建起了占地300亩的国营平山茶场,并从安徽、苏南等地引进了小叶种茶籽进行播种定植。同期,仪征在同属蜀冈丘陵的捺山上也办起了占地400多亩的捺山茶场,开始了茶树种植。此后,又先后兴办了仪征青山茶场、邗江山河林场、江都砖桥茶场、郊区蜀冈茶场,加上扬州辖区内不少农村的乡村,都开始了小型的茶树种植,连同原先的扬州市茶叶加工厂(今绿杨春茶叶有限公司)一起,形成了一座具有既有古代制茶传统特色,又运用现代制茶技术的茶叶生产基地。

唐宋时期,扬州为两浙江淮茶的管理、集散中心。扬州茶税是朝廷的重要收入之一。“榷务天下者六,真州其一也”。这种盛况一直延续到清末。

制茶  自陆羽发明煎茶法后,扬州制茶采用蒸青法制作茶饼。其方法是:采鲜叶后,先放入甑釜中蒸,再用臼杵捣碎,拍成团饼并焙干后,用荻或篾穿成串,即封存待用。概括起来,其工艺为七步,即:采、蒸、捣、拍、焙、穿、封。

制茶分为饼茶和散茶两大系列。

饼茶古称团茶、片茶(今称紧压茶)。   扬州制作饼茶的工艺为:采鲜叶后,先经过选择、洗涤,后蒸。蒸后榨去茶汁,再将茶叶研磨成乳状茶膏,将茶膏注入茶模中铸制成形。然后去模烘焙。烘焙时火候要不焦不黑,以深黄为度。此工序名曰“过黄”。茶饼制出后,外加绯囊绢袋包装。其法也可概括为七步,即:采、择、蒸、榨、研、造、过黄。因茶饼系用带龙纹、凤纹的模子铸成,故所制茶饼名曰“龙凤团茶”,为皇家御用。这种茶饼每只重 2 两,每 8 只重 1 斤(每斤 16 两制)。每只茶饼的造价为黄金 2 两,与黄金等价。当时的王公贵族中流传 “黄金易得,龙团难求”的感叹。扬州制作的“龙凤团茶”连年被作为贡品敬奉朝廷。为区别饮茶人等级,扬州多制作方形茶饼供百姓煎饮。这种茶饼不用龙凤图形,以吉祥文字代之。时任扬州太守的诗人王禹偁《茶园十二韵》曰:“芽新撑老叶,土软迸深根。舌水侔黄雀,毛狞摘绿猿。出蒸香更别,入焙火微温。汲泉鸣玉甃,开宴压瑶樽。未复金銮召,年年奉至尊”,堪为当时扬州制茶工艺的写照。  

散茶的制法分蒸青和炒青两种。蒸青是采来鲜叶后入甑釜中蒸,然后摊开晾干;而炒青则是将鲜叶入锅炒。唐代,扬州制茶就用炒青工艺生产。

由于团饼茶制作耗时、费工,水浸、榨汁时会损伤茶的香味。明洪武二十四年( 1391 ),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蒸青就此被炒青取代,成为扬州制茶的主流工艺,一直延续至今。

品茶  中国富有茶趣者,当数文人与山僧。郑板桥为扬州青莲斋六安山僧茶叶馆(在今冶春园内)书写的对联“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山僧爱斗茶”道出了“文人评水”,“山僧斗茶”的禅趣。

七闽老画师黄慎来扬,曾于大明寺西园品尝平山五泉茶,赋诗:“大明寺里香泉水,晚对亭边谷雨茶”。“每忆试茶煎雪水,牙痕新月剩团茶。”《扬州画舫录》载,秋雨庵中的僧祖竹溪和尚,工诗善琴,与卢雅雨订为方外交,雅雨单骑访之,竹溪曾以雪水煎茶共品。

郑板桥家书:“江雨初晴,窗烟收尽,林花翠柳,坐水阁上,烹龙凤茶,烧夹剪香,令友人吹笛作《落梅花之弄》,真如人间仙境。”还曰:“风声清影,茅屋一间,天井一方,修竹数竿,山石一块,便尔成局,亦复可以烹茶,可以留客也。月中有清影,夜中有风声,只要闲心消受。” 板桥还常饮“瓦壶天水菊花茶”。金农论茶的书法条幅写道:“采英于山,著经于羽;荈烈蔎芳,涤清神宇!”

李鱓每当园中梅花盛开,喜烹峒山秋片茶。秋片为采摘于秋季之茶,香高味浓,有   “白露茶,香气馥郁”之誉。加上“以惠泉水,贮砂壶中,再折得梅花一枝归吃两壶”,饮之,顿觉“色香乃胜”;“尤觉眼耳口舌俱游清虚世界,非烟火人可梦见也”。饮之涤清神宇,飘飘欲仙。李鱓绘《烹茶图》传世。  

扬州文人饮茶最体现诗情画意者当数汪士慎。金农称他为“茶仙”。他一生嗜茶成癖,自称“饭可终日无,茗难一刻废,”“笋味虽鲜,但茶味更美”。高翔为他作过一幅《煎茶图》,题诗云:“巢林爱梅兼爱茶,啜茶日日写梅花, 要将脑中清苦味,吐作纸上冰霜桠。”汪士慎云:“饮时得意写梅花,茶香墨香清可夸”。

扬州人所说的 “吃茶” ,除了茶叶沏的茶,农家把冲饮大麦稞和新蚕豆壳,也叫 “吃茶” 。这是农家去暑解渴的一种特殊方法。夏日酷暑,喝一碗大麦茶,顿时就有一股新豆谷的清香满溢口中。

扬州人家逢年过节或是家中有喜庆之事,还有冲泡果茶的做法。果茶,即在茶叶里再添加红枣、金桔、枸杞等,随喜好而定,多取吉利之意。

扬州名茶有:绿扬春茶、魁龙珠茶。

绿扬春茶  蜀冈地区出产的名茶。唐宋即为茶叶生产区,被列为贡品。

选料严格,鲜叶必须是早春季节半展的芽叶。制作工艺流程复杂。制作流程:杀青、整形、足干、精制。制茶人要用心、耐心、细心,须调控火温和控制时间。炒茶在不同阶段手法也各不相同,有抛、闷、抖、带、抓、搓、捺等。

特级绿杨春茶形似新柳,翠绿秀气,香气高雅,茶色清明,滋味鲜醇,叶子嫩匀。冲泡后清香扑鼻。品之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2005年起,仪征每年举办“绿杨春早”茶文化节。

魁龙珠茶  由扬州富春茶社创始人陈步云研制。取龙井之味、魁针之色、珠兰之香羼和而成的茶。有“一壶水煮三省茶”之称。色泽清澈,清香四溢,味醇绵和,解渴去腻,堪称茶中珍品。欣夫称赞此茶“泡出后如润玉方齑,气清微苦,最妙者续水三次,茶味依旧淡远厚重,色香如初”。

制作技术要求很高。珠兰与茶坯合窨,使珠兰之香气浸入茶坯。采珠兰需在花期810月上午910时。茶坯要烘烤。以后每次使用时,按照比例取珠兰加魁针、龙井合拌均匀,分装小袋使用。

2003年10月,“魁龙珠”茶注册商标。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